▲新生家长群成为诈骗分子的“新战场”。图/IC photo
开学季前后,针对家长群体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新生家长群也成为诈骗分子的“新战场”。
据新京报报道,8月初正值中学新生录取报到高峰期,某地一所中学为方便沟通,将家长QQ群二维码附在入学手册随录取通知书寄出。不料骗子混入群中冒充老师发交费通知,短短40多分钟就有9名家长中招,合计被骗4000余元。
这类看似粗糙的骗术之所以得逞,核心在于精准拿捏了新生家长的心理。刚入群的家长既对学校体系陌生,又对老师抱有天然信任,面对“开学缴费”这类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,很容易放下戒备。
于是乎,骗子便抓住这一契机,混入群内,并悄咪咪地更换头像、假冒老师发布收费通知,看似正规的流程、金额不大的费用,让家长们放松了警惕。加之部分家长群未设置严格的入群审核机制,给了骗子可乘之机。此次,若不是有家长及时起疑并核实,骗子很可能会在小群中继续实施诈骗,造成更大损失。
堵住家长群里的“李鬼”,需要从多个层面设好“防火墙”。学校在组建新生家长群时,需严格设置入群审核机制,确保群成员身份真实可靠,从源头上将骗子拒之门外。
与此同时,学校应明确群内沟通规范,严禁在群内私自发布任何收费信息,所有涉及费用的事宜,均通过校园官网、官方公众号、线下通知等官方渠道发布,并向家长详细说明收费项目、标准及缴费途径,引导家长通过学校对公账户缴费。如此一来,既能规范收费流程,又能减少家长遭遇诈骗的风险。
家长自身也需绷紧防范之弦。尤其要对群内突然出现的“老师”账号保持警惕;遇到任何收费要求,务必通过开学时留存的班主任电话或学校教务处电话二次核实,绝不能在群内与陌生账号互动确认。
毕竟,骗子能仿冒头像昵称,却无法伪造学校官方联系方式。而一旦发现疑似诈骗行为,要立即向学校反映并报警,同时留存好相关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,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处理。
此外,平台也可优化群管理功能。例如,对频繁更换头像昵称、短时间内发送收款码的账号触发预警,协助群主识别可疑人员。
当下正值8月初,新生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,各类新生群、家长群等会新组建成立,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擦亮眼睛、提高警惕。
家长群本是家校沟通的便捷桥梁,若因管理疏漏让骗子有机可乘,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,更会损伤家长对学校的信任。唯有学校守好管理关、家长筑牢防范线、各方形成合力,才能让“李鬼”无缝可钻,让家长群真正回归家校沟通本质。
撰稿 / 和生(媒体人)
编辑 / 迟道华
校对 / 卢茜
众和配资-众和配资官网-公司配资炒股-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