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河网讯 天刚擦黑,山花女子电影放映队(以下简称“放映队”)的面包车就驶进了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湍源村,白色车身上 “农村公益电影流动放映车”的字样在暮色中格外醒目。队员们熟练地卸下车上的设备——音箱、绳子、幕布,还有那台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电影放映机。
“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,咱们今天看《浴血反击》!正是因为有革命先辈的牺牲付出,现在才这么美好的生活啊。” 音箱里的声音未落,村民们已朝着广场聚拢而来。
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——这是放映队与村民们延续了十九年的浪漫约定。这一约定,便是60多万公里的蜿蜒山路、6万余场如约而至的露天电影……
银幕前绽放的“山花”
过去,农村文化生活少,银幕就成了纽带,政策、手艺都能借着光影传进来。2006年,“2131工程”(21世纪要在广大农村“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”)正式启动。
山花女子电影放映队的故事,也从这里开始。
放映队有时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达放映点。
2007年夏天,内乡县就多了这群特殊的“背包客”:十三个姑娘,骑自行车、电动车,后座捆着百十斤的设备,在 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 里爬坡过坎。
“那时候到农村放映电影很辛苦,山区农村路况差,晴天满身灰,雨天两脚泥。”每到颠簸路段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映机,放映队老队员梁建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下乡放电影时的情形:自行车驮着百十斤重的放映机、胶片、银幕,坑洼山路寸步难行,陡坡前需互相推车,抵达时个个汗流浃背。
如今不一样了,自行车已升级为三辆专业放映车,胶片机换成了轻便数字设备,放映队也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。午饭后,三支小队从县城出发,沿途每遇一村放下一名队员和设备,放映结束深夜收队,最后归队的队员常需孤身等候。
“今年已经是第19个年头了,全县288个行政村都走遍了,每年会为乡亲们放3400多场电影。”“山花”就是生长在山野里的花,生命力顽强——问起放映队名称的由来时,梁建丽眼中闪着光:“放映电影《红色娘子军》时,队员刘玉为建议以此命名,寓意向娘子军学习,扎根乡村,做傲雪耐寒的山花。”
银幕后的汗水与星光
电影是造梦的艺术,它勾勒出未曾抵达的远方,复刻出岁月深处的记忆,让山村的夜晚因英雄的壮举而沸腾,因温情的故事而柔软。但对于放映者而言,造梦的背后从来是实打实的艰辛。
“考虑到天气,每年三月到十一月,是放露天电影的时间。”在放映队,平均每人每年需要送电影到村260多天,难忘的放映经历也不在少数。
放映队工作照。
众和配资-众和配资官网-公司配资炒股-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